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政策发布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74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2-03-26 10:07:28 作者:来源:

  孟广实委员:

   您在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多管齐下加强大运河保护利用的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大运河安徽段是我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价值重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有关领导先后多次对我省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进行调研指导,提出部署要求。2017年,成立了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2020年,成立了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领导小组,20个省直厅局及淮北、宿州两市为成员单位。2021年,我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全省“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文化发展重大工程专栏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快推进了大运河的本体保护、环境整治、配套建设等工程,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2012年,省政府印发大运河保护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布《大运河遗产安徽段保护规划》,淮北市和宿州市也相继公布大运河保护利用的规范性文件和市级保护规划。2019年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目前正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2021年,省文化和旅游旅厅编制了《安徽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淮北市、宿州市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其中《大运河淮北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已于今年3月28日正式公布实施。《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方案》已报国家文物局评审,《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已通过安徽省文物局评审。

   二是加大资金支持。省生态环境厅指导宿州、淮北等沿线市组织编制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并积极争取资金,推动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2020-2021年,累计分配宿州市3505万元,淮北市4953万元,实施了一批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水生态环境调查项目以及智慧监管平台项目,切实保障大运河沿线水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柳孜运河遗址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已争取国家拨付其环境整治工程资金2000万元。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0余万元实施完成柳孜运河遗址病害处理整治和本体保护工程,解决了柳孜桥梁遗址展示区地下渗水等问题。淮北市财政拨款600余万元,实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2020年,宿州市安排专项考古经费150万元,委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京沪铁路以东至朱仙庄矿塌陷区的大运河遗址遗迹进行勘探测绘,为下一步宿州运河博物馆及大运河考古遗址展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好准备。

   三是强化政策引导。按照国家要求,制发《安徽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完成时限,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实。淮北市大力实施《大运河遗产((安徽·淮北段)保护规划(2009-2030)》和《淮北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规定》,在大运河遗产区域设立保护标志碑和界桩,对新发现的大运河遗产点,根据遗产价值和保护状况,提请公布为响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控制大运河遗产点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乱搭乱建活动,严厉打击盗掘大运河文物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同时,高起点编制《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柳孜运河特色旅游小镇规划》,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带动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宿州市积极推进非遗立法,着力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为非遗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目前,已完成《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拟提请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四是推进合作共建。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相关部门深化协作,积极支持淮北、宿州两市加强区域共建,形成规模效应,共同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同时,注意加强与大运河相关省市的沟通合作,吸收先进经验。近年来,我省积极参与在常州、扬州等地举办的大运河相关论坛、展览等活动,加强宣传,吸收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2019年,在长三角文博会上,我省大运河文创设计大赛作品获得好评。淮北市积极发挥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会商机制作用,市直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并协调解决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促进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濉溪县设立保护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做好大运河遗产的保护管理、监测预警、挖掘研究、宣传展示以及日常巡查维护工作,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朝着常态化、规范化发展。宿州市支持宿州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协会,做好大运河文化价值内涵的研究挖掘,推动各文博单位出版专题研究报告。推动非遗演艺进景区项目合作,开展符合非遗传承特色的旅游活动。开发培育文化遗产研学游等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做好联动宣传。今年5月,宿州市与省文旅厅联合举办2021年安徽省传统戏剧扶持项目汇演比赛暨中国(宿州)大运河非遗美食展系列活动,大运河流经的5省、3市,70余家非遗美食生产企业到会参展,现场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网络直播点击近40万次。

   五是强化水质改善。以“预警通报、帮扶指导、环评限批、定期会商”为抓手,全力推进大运河沿线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按月通报国考断面水质目标完成情况,召开不达标断面调度会,把脉问诊,多角度分析超标原因,会商对策,协作联动推动大运河沿线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实地赴宿州、淮北市帮扶指导不达标断面水质达标整改工作。对沱湖关咀等断面实施了流域涉水项目环评限批。2020年,宿州市、淮北市国考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考核目标。推进生态补偿机制建设。2017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原则,以全省水质国考断面为基础,建立了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基本实现全省主要水体全覆盖,按月进行核实,对水质超标断面继续处罚,对水质改善断面进行奖补,切实提高地方政府改善水质的积极性。2020年,宿州、淮北两市累计获得生态补偿金2350万元。

   六是推动项目建设。2019年以来,我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荐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利用项目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申报大运河泗县段保护展示项目计划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复。编制柳孜运河遗址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环境整治方案,并经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目前已完成招标程序。完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黑臭水体治理清淤工程,使大运河水质得到改善。实施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大棚临时加固维修、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泗县运河小镇、泗县大运河艺术交流中心建设等工程。汲取大运河元素开发了部分文创产品,将泗洲戏、淮北花鼓戏等非遗项目纳入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淮北市探索“运河文化 ”旅游经济模式,建立了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柳孜运河遗址考古展示大棚。按照5A景区标准精心打造隋唐运河柳孜遗址景区,目前一期项目“柳江口景区”已建成对外开放并获评3A级旅游景区,二期花海和荷塘月色项目建成并对外开放。文旅综合体隋唐运河古镇景区一期项目建成对外开放,二期隋唐大观园和南市金街主体工程已完工。濉溪县乾隆湖景区项目建成对外开放,濉溪古城建设项目南大街和石板街已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二期水街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口子文博园建成对外开放,以濉溪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初具规模。烈山区龙脊山景区提升工程基本完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宿州市从“馆、址、段、园、遗、点”6个方面推荐入库项目11个,其中重点项目1个,一般项目10个,均通过省发改委审核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此外,申报入库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考古勘探项目1个、重点国家级自然遗产地项目1个。其中,宿州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泗县石龙湖田园综合体项目被列入省“512”重点旅游项目库调度,计划总投资分别为50亿元、18.5亿元,截至2020年底分别完成投资8亿元、1.2亿元;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计划总投资4.96亿元(一期国家湿地公园创建项目已完成),正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实施二期工程;宿州市大运河泗县段(世界遗产段、国保段)保护展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已完成,“十四五”期间计划追加投资1.23亿元,已完成立项、可研、选址和土地预审;宿州市运河城市公园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已完成项目选址(涉及3.1公里运河遗址),正在编制相关规划、组织地块拆迁。

   “十四五”时期,国家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通过建设一批博物馆、特色公园、文旅复合廊道等,打造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按照国家要求,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有关部门共同协作,大力推进我省大运河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运用法治方式强化保护。深入贯彻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探索大运河保护利用地方立法工作,细化落实我省大运河相关规划内容,加强保护利用项目的谋划,切实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环境整治。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省、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严格按照管控要求,对涉及大运河的基本建设活动依法进行管控,保护大运河遗产的生态环境。按照《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安徽省)建设保护规划(送审稿)》专家组审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适时予以公布。协调推进《安徽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大运河安徽段核心监控区管控实施细则》《安徽省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实施方案》《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名录》和《大运河考古及标志性遗址遗迹展示实施方案》等规划和方案编制工作,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进运用法治方式强化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二是强化系统思维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的调查、调研工作,包括大运河遗产和周边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非遗项目以及自然、旅游等资源情况,摸清大运河遗产资源家底,为深化挖掘大运河遗产的内涵,扩大大运河保护利用外延,提升安徽大运河影响力打下基础。“十四五”期间,在运河遗产沿线探索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补充和进一步完善监测站网。加强运河遗产沿线同步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推进通济渠泗县活态河段环境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对异常情况及时预警。淮北市将开展全市大运河遗产调查研究,加强大运河考古勘探及发掘工作,摸清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潜力。积极推进柳孜运河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工作,制作大运河其他点段的考古勘探及发掘计划,进一步探明大运河遗产资源状况。宿州市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达成意向,筹建安徽宿州大运河考古工作站。目前,正在结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写工作,组织开展文化旅游重点资源调查,为大运河遗产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共建。持续推进大运河保护利用区域合作,推动与河南、山东等周边省份的互动,打造大运河中原文化高地。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各省市文旅和相关产业深度整合,共同打造长三角大运河文旅产品协同发展,加强学术交流智库互补共享,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省文旅厅、淮北市、宿州市携手开展以“千年运河•水韵江淮”主题游营销活动,通过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缤纷旅游带,让运河世遗名片“靓”起来,运河生态环境“美”起来,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运河文化旅游“火”起来,努力形成“南黄山、北运河”的安徽旅游新格局。淮北市统筹大运河文化机构,加强学术文化研究,举办大运河文化主题高峰论坛;继续发挥淮北市隋唐运河文化研究会的建设性作用,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门研究。依托省考古研究所、淮北师范大学大运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深入做好大运河文化的挖掘研究,讲好运河故事,充分展示大运河文化魅力与深远影响。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探索建立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旅游推广联盟,打造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精品运河文化旅游线路。

   四是不断加强项目落地实施。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我省大运河保护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指导淮北、宿州等沿线市组织编制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并积极争取资金,推动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省发改委联合省文旅厅、省林业局等部门遴选23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2021年,上报安徽省淮北市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建设和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个项目,拟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7054万元。围绕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相关规划积极谋划大运河本体保护、环境整治、遗址公园建设、遗址博物馆建设等项目。支持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泗县大运河艺术交流中心布展,推进泗县运河小镇、大运河泗县段生态廊道、泗县石梁河、唐河等泗县大运河关联水系治理等系列工程。积极扶持皖北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加强大运河文化的宣传,将大运河元素融入城乡基本建设。

   最后,感谢您对推动我省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采纳。

  

  

   办复类别:B类

   联系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

   联系电话:0551—-62376658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2021年8月25日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2021年8月25日

  

  

  抄送: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29号提案答复的函

下一篇:关于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215号提案答复的函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交通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法制网 fz.csgll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6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347号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