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城市管理法制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专题

川渝文旅火热“出圈” 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

时间:2024-11-16 00:03:58 作者:佚名来源:重庆市人民政府

  11月13日,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会在成都召开,会上发布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成果、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计划。川渝两地政府、单位和企业还签署了合作协议,以促进文旅交流和发展,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再次升级。

  近年来,重庆、四川文旅在国内外火热“出圈”,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品牌建设。据介绍,川渝两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为总牵引,聚焦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成效主要表现为五个“新”:协同机制实现新路径、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果、文化交流形成新局面、品牌培塑实现新成效。

  围绕协同机制,在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任务,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推动建设,印发《贯彻落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构建“1+3+N”落实保障体系。两省市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组建文旅企业等合作联盟36个,签订各类合作协议88份。

  围绕改革创新,川渝联合编制《文化和旅游区域协同发展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案》,积极争取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颁布《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共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突破。“川渝通办”文旅证照审批实现扩容提速,创新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两省市125家公共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

  围绕重大项目,两地联合实施巴蜀文脉赓续工程,“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联合推进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川渝盐业、蜀道申遗工作。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成,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三苏故里等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快建设,嘉陵江旅游风景道、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取得新突破。

  围绕文化交流,两地共同创建国家级巴蜀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办巴蜀非遗品牌大会,两地同根同源非遗项目保护利用不断提质扩面。共同筹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持续举办“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川剧节等重大节会活动,联手打造“成渝地·巴蜀情”主题群众文化品牌,举办巴蜀合唱节、“川渝阅读之星”、红色故事讲解员风采展示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推进两地文化交流交融、繁荣发展。

  围绕品牌培塑,两地联合开展巴蜀文旅国际国内推广活动,推动川渝文旅品牌火爆“出圈”。特别是,共同打造了“宽洪大量”“资足常乐”“点石成金”“七星揽月”等一批“长红长新”品牌,评选发布“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1000余个,共同推出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国际潮流消费新场景65个,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500余趟,开展“百万职工游巴蜀”等系列文旅品牌推广活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更加彰显。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继续深学笃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创新、多维协同、一体推进,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川渝新篇章。


原文链接:http://www.cq.gov.cn/ywdt/jrcq/202411/t20241114_1379544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袁家军主持召开六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注重系统集成 抓好改革落实 奋力交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分报表 胡衡华王炯程丽华出席

下一篇:院士专家分享观点纵论行业发展——更“聪明”的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交通项目简介 | 本网招聘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城市管理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城市管理法制网 fz.csgllb.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106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347号

联系电话:010-56019687、010-53385910,监督电话:15611852065,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jiaotongfzdyzx@163.com    客服QQ:2569439875 通联QQ:3072982632